8月26日,第十屆北京國際電影節“探尋電影之美高峰論壇”在京舉辦,貓眼娛樂CEO鄭志昊在論壇上說,面對當前的挑戰和機遇,他的態度是“長期有信心、當下有耐心,講好中國故事,堅信復蘇會越來越有力”。他認為線上觀影和線下觀影之間,是相互引流、共同繁榮的關系,兩者觀眾高度重合,“關鍵不是讓現有觀眾選擇在哪看,而是培養低頻甚至0頻觀眾的內容消費習慣,把蛋糕做大。”
“貓眼研究院通過對線上線下觀影頻次交叉分析發現,疫情期間線上觀影頻次高的觀眾,和2019年院線觀影頻次高的人,高度重合,是同一批人,線上線下的觀影行為呈現正相關。”鄭志昊介紹說,“這意味著,用戶在乎的,是好看的內容,一旦形成內容消費習慣,線上線下都會去看,兩者不但不是非此即彼的關系,反而是互相導流的關系。”
因此,鄭志昊認為,行業發展的關鍵不在于已有的高頻觀眾選擇去哪里看,而是如何培養低頻甚至0頻觀眾的內容消費習慣。“這需要更多的優質內容,還需要優質的宣發工作,將好內容介紹給適合的觀眾,讓觀眾遇到適合自己的好內容。”
貓眼專業版的數據顯示,本周二七夕節當天,單日票房大盤突破5億,創下復工以來的新高。截至上周末,全國復工的影院達到9198家,影院復工率81.06%;上周日的全國票房大盤2.58億,恢復到了去年同期的87%;從具體影片來看,《八佰》點映票房2.32億,首周末累計票房突破8億;《我在時間盡頭等你》票房借勢七夕突破2億。中國電影市場雖受疫情影響,但是觀眾旺盛的需求沒有改變,市場長期向好的基本面沒有動搖。
“我們注意到,復蘇的過程,需要影院敢開門、觀眾敢回去、新片敢上映、行業敢投入。”鄭志昊說,“隨著《八佰》的上映和《奪冠》、《我和我的家鄉》等多部影片定檔,影院、觀眾、影片的表現都很積極,我們有理由相信,復蘇的過程會越來越有力。”
鄭志昊認為未來的機遇在于“講好中國故事、擁抱全球視野”,貓眼平臺數據顯示,過去幾年票房出色的影片,往往是貼近觀眾生活、獲得觀眾共鳴的影片,因此,“講好中國故事”越來越成為優質內容創作的關鍵,同時,伴隨著中國在國際上扮演的角色日益重要,國際市場開始更多地關注中國電影,疫情雖給行業帶來影響,但不會阻礙中國電影走出去、成為電影大國、電影強國的堅定步伐。
當天論壇的主題是“當下電影面臨的機遇與挑戰”,清華大學教授尹鴻、曾執導《獅子王》、《功夫之王》的導演羅伯·明可夫、著名演員姚晨等多位國內外知名電影人參加了論壇。嘉賓們紛紛表達了對行業復蘇的激動心情,姚晨說:“昨天單日票房過5億,我對著貓眼專業版不知道反復看了多少次,真心為了行業感到高興。當初7月20號復工,貓眼專業版重新開始顯示票房數據,我也忍不住激動,截圖發了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