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輩子,一件事!”這是中地數碼集團創始人吳信才教授獲得首屆“中國GIS教育終身成就獎”時的感言,簡短而有力的幾個字讓人肅然起敬。
中國地質大學(武漢)信息工程學院首任院長、國家地理信息系統工程技術研究中心首席科學家吳信才教授率領團隊創造了多個第一,不僅打破了國外GIS軟件的壟斷,更實現了自主可控的國產GIS軟件始終保持著國際競爭力。
什么是GIS?“真實的世界中,有山川河流、沙漠叢林,也有高樓大廈、鄉村田野。如何把這些信息變成數字信息,并準確地反映在電子終端,是信息時代的基礎和關鍵。GIS則充當‘轉化者’的角色,實現了對現實世界的模擬顯示及輔助管理。”中地數碼聯合創始人劉永教授介紹,GIS的出現讓地圖在提供信息的基礎上,具有了輔助決策并指導行動的作用。如今的GIS與互聯網、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等技術深度融合,可滿足在新的經濟模式、生活方式下國家建設與公眾生活的各類需求,在生活中無處不在。
1989年,凝聚著吳信才心血的超級小型機版MapCAD計算機彩色地圖編輯出版系統問世,填補了國內彩色地圖計算機編制的空白,開創了我國計算機制圖的新時代。
1995年,具有我國完全自主知識產權的地理信息系統MapGIS誕生,被評為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國產軟件。
2001年,吳信才創立中地數碼,促使MapGIS成果開始從科研技術向產業化成果轉化。以MapGIS軟件為核心,該公司成功開發MapGIS智慧城市、智慧國土、智慧地質、公共安全、大眾化應用等系列軟件,在地質大調查、行政區劃勘界、國土資源管理、退耕還林、電信管理、城市信息化建設等領域得到廣泛應用,并取得重大社會經濟效益。
從成功研制出中國第一套可實際應用的彩色地圖編輯出版系統MapCAD,到率先研制出中國具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的地理信息系統MapGIS;從引領GIS新潮流、創開發模式新紀元的MapGISK9,到推出全球首款云特性GIS軟件平臺MapGIS10,再到如今進一步升級云技術,打造全國產化開放生態。中地數碼用30多年的時間,走完了國外GIS軟件50余年的發展之路。
以GIS(地理信息系統)科技創新為基石打造企業核心競爭力,中地數碼實現了一次次歷史性跨越,先后榮獲國家科技進步獎5項,其中二等獎4項、三等獎1項,省部級科技進步一等獎4項。去年底,中地數碼被授予湖北省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稱號。
在劉永教授看來,使命感和堅持不懈的技術創新,是中地數碼精耕GIS行業30余年,始終保持自主核心技術領先地位的秘訣。
4、3、2、1……神舟飛船一進入地球大氣層,只需4秒,搜救人員就能跟蹤到目標。為神舟系列飛船返回搜救提供技術支持的,就是中地數碼的MapGIS,這一技術還為探月工程保駕護航,被湖北省政府授予“參與載人航天工程有功單位”稱號。
“GIS(地理信息系統)是一個獲取、存儲、編輯、處理、分析和顯示地理數據的空間信息系統。GIS作為一種空間信息技術,在與國民經濟相關的許多重大領域可以發揮至關重要的作用。”以吳信才教授為技術核心,中地數碼30余年來始終致力于發展自主可控且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國產GIS軟件。
目前,中地數碼已完成與各主流國產軟硬件廠商的對接認證,并以國產GIS平臺MapGIS為依托,與更多民族企業共建智能時代新生態。
中地數碼員工有1000多人,但給人的感覺不像是一個企業。吳信才教授他們也不像企業管理者,倒像是帶著團隊搞科研的老師。
這里有20多位“元老級”員工,在學校就跟著吳信才教授做課題,畢業后直接到中地數碼上班,工作10年以上的有100多人。“創業者有使命,團隊有情結,大家都覺得做GIS軟件平臺是一件很光榮的事情。”劉永教授說,正是因為有這樣一群科技工作者堅持耕耘,才有當前國產GIS平臺實現從“跟跑”到“并跑”、逐漸實現“領跑”的局面。
找準一個賽道,并努力為之奮斗一輩子。這是中地數碼的企業文化,更是這群“追夢人”默默耕耘的故事。劉永教授說,中地數碼將以云GIS軟件平臺為契機,秉承“讓人人享有地理信息服務”的企業愿景,開啟云GIS智能服務構建產業內合作共贏的生態,讓國產GIS技術屹立世界潮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