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上8時趕到學校機器人實驗室,一直待到晚上10時再回寢室休息。這個學期,湖北工業大學大四學生李佳陽一直在忙著做自己的畢業設計。
從小就愛拆玩具、琢磨機械原理的李佳陽,在高考時選擇將這份興趣變成學業。大學4年來,他在全國大學生機器人大賽等賽事中斬獲10項國家級獎項。近日,李佳陽以專業第一的成績被推免至重慶大學,將攻讀機械專業碩士研究生,延續自己與機器人的不解之緣。
■小學拆散遙控車改裝成電動船
李佳陽是山西人,2018年考入湖北工業大學機械工程學院。23日,長江日報記者在該校機器人實驗室見到李佳陽時,他正在給一個形似投籃機的機器人編程。這是他即將完成的畢業設計。
“我從小就喜歡動手拆玩具。”說起自己對機器人的興趣,李佳陽打趣道。小學四五年級時,他就萌發了對機械原理的興趣,經常將自己的玩具拆開,研究其中的零部件組合以及運轉原理。曾經家里有一輛遙控車,李佳陽動手將其全部拆散,又找來一些配件,給自己改裝成了一艘電動船。
到了中學,接觸到電腦、編程等知識后,李佳陽聯想到自己擺弄過的那些玩具,逐漸對研究機器人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他覺得,機器人本身就是電子產品加軟件編程開發出來的。
正是這份興趣,促使李佳陽高考后選擇機械設計制造及其自動化專業。大一開學后,李佳陽跨級參加大二的機器人實驗室選拔,并順利通過考核。當時參加考核的20多人中,只有不到10人入選。
■大學4年斬獲10項國家級賽事獎項
自大一加入機器人實驗室起,李佳陽隨團隊連續參加了四屆全國大學生機器人大賽,共獲得全國一等獎四項,全國二等獎四項,全國三等獎兩項。
在實驗室里,李佳陽主要負責操作與控制機器人,按照設定程序執行相應任務。由于是大一提前加入機器人實驗室,李佳陽要“惡補”高年級的專業知識,提前接觸和自學機器人原理。他大學四年的生活狀態一直是“早出晚歸”,每天往返于寢室、教室、實驗室和圖書館之間。
2019年底至2020年初,團隊備賽轉到線上,不少學長也要精力投入考研復習,備賽進度出現很大問題。這時,尚是大二學生的李佳陽成為團隊“領頭羊”。他重新組織機器人隊,招納2019級新成員,從零開始帶著他們起步。
2020年的全國大學生機器人大賽推遲到了10月份,但因為耽誤的進度太多,李佳陽和團隊成員選擇在8月假期就申請提前返校。“數不清多少天,大家都在實訓樓通宵調試,困了就躺一會,醒了再繼續。”
比賽前兩天,參賽機器人的運轉還是失誤頻出,達不到理想的狀態。這時,李佳陽做了一個大膽決定:“全部拆了重新做。”他帶領團隊用兩天時間重新搭建了一個嶄新的機器人,比賽前一晚大家仍在通宵調試。最終,李佳陽和他的團隊頂住了壓力,獲得大賽一等獎。這也是湖工大機器人隊首次排名全國十六強。
■想把機器人研究當作畢生事業
在湖工大機器人實驗室里,有一個基本成型的四足機器人,李佳陽操作起來非常熟練。這也是他組織團隊研究的,當下熱門的仿生足式機器人。
研究過程中,李佳陽發現,機器人跳躍落地時,腿部會受到極大沖擊,導致出現彎曲現象。發現這一問題后,他立刻從算法中分析,從機器人運動的加速度出發,設計新的跳躍算法,最終以第一作者身份,在核心期刊《機床與液壓》將該項研究成果發表。
在校期間,李佳陽多次獲得校級一、二等獎學金。問及成功的秘訣,他想了想說:“上課要坐前排,積極跟老師互動,加深自己對講解部分的印象。要緊跟著老師的步伐,盡量在上課時間把內容弄清楚,課下就不用花費太多時間追進度。”不懂的內容,他會自學課本,利用網上資源把知識補起來。
保研至重慶大學機械專業,李佳陽想把機器人研究作為自己畢生堅持的事業方向。他告訴記者,學習研究之外,他也有可能嘗試在機器人領域創業,“我會繼續研究機器人控制理論,希望能在這一領域精進,為國家未來的機器人事業,貢獻自己的一小份力量。”
彭年 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