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科學院已處于開源芯片領域的全球第一梯隊。”5月26日,在2023年中關村論壇“RISC-V開源處理器芯片生態發展論壇”上,中國科學院計算技術研究所(以下簡稱中國科學院計算所)學術委員會主任孫凝暉院士說。
(資料圖)
論壇上,中國科學院發布了“香山”開源高性能RISC-V處理器核、“傲來”RISC-V原生操作系統的最新成果。
孫凝暉表示,研發開源芯片是應對芯片供應鏈安全和實現科技普惠世界的有效途徑,也是構建開源處理器芯片全球共同體的實踐行動。在中國科學院戰略性先導科技專項的支持下,歷經科研攻關,中國科學院已在開源芯片相關領域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研究成果,多項技術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形成了“香山”開源高性能RISC-V處理器核與“傲來”RISC-V原生操作系統兩項代表成果。
過去20年,中國科學院先后布局通用處理器與智能處理器研發,并推動相關產業發展。2021年,在中國科學院戰略性先導科技專項的支持下,中國科學院計算所成功研制出第一代“香山”(雁棲湖架構)開源高性能RISC-V處理器核,為同期全球性能最高的開源處理器核。
中國科學院計算所副所長包云崗介紹,“香山”在全球最大的開源項目托管平臺GitHub上已獲得超過3580個星標,形成超過449個分支(Fork)。在中國科學院和北京市政府的支持下,由16家企業聯合發起成立的北京開源芯片研究院,正在加速“香山”處理器核的后續技術演進和應用落地。
他表示,基于“聯合企業研發+分級開源共享”的創新組織模式,第二代“香山”(南湖)開源高性能RISC-V處理器核已完成產品化改造并交付首批用戶。目前“香山”(南湖)處理器,主頻達到2GHz,SPECCPU分值達到10分/ GHz,性能超過ARM Cortex-A76,支持眾多復雜高速外設接口。此外,2022年8月,聯合企業組建的研發團隊已開展對標ARM Neoverse N2的第三代“香山”(昆明湖)處理器設計,而這是國際上首次基于開源模式的處理器芯片聯合開發實踐。
中國科學院戰略性先導科技專項在支持“開源處理器基礎組件”項目的同時,也支持“開源處理器操作系統關鍵技術”項目研發出“傲來”RISC-V原生操作系統。
中國科學院軟件研究所(以下簡稱中國科學院軟件所)副所長、總工程師武延軍介紹,作為中國科學院戰略性先導科技專項的亮點成果之一,“傲來”集成了中國科學院軟件所在RISC-V領域的科研成果,通過構建開源軟件可靠供應鏈管控平臺和源碼級自動化編譯構建平臺,打造了面向AIoT場景RISC-V原生操作系統,并牽頭openEuler和OpenHarmony開源社區RISC-V SIG,完成了二者的RISC-V參考發行版,初步使RISC-V軟件生態覆蓋服務器、移動和物聯網等全應用領域。
“目前,‘傲來’的相關核心關鍵技術已輻射至RISC-V國內外開源社區與芯片企業,幫助社區和企業解決RISC-V操作系統的諸多痛點問題。”武延軍說。
據悉,2022年,中國科學院已支持軟件所、計算所、空天信息創新研究院等單位,共同研發RISC-V通用工具軟件、核心基礎軟件、跨層優化框架等,力圖為低功耗到高性能的全應用場景提供軟件環境支撐。未來,中國科學院還將進一步與行業企業緊密合作,持續推動RISC-V生態的開放繁榮。
?
“香山”開源高性能RISC-V處理器核示意圖。中國科學院計算所供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