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
21世紀小提琴界“閃亮之星”、“當代法國小提琴領軍人物”雷諾·卡普松5月21日亮相北京國家大劇院音樂廳,攜手鋼琴家紀堯姆·貝隆一同帶來德彪西《G小調小提琴奏鳴曲》、拉威爾《G大調第二號小提琴奏鳴曲》、弗蘭克《A大調小提琴奏鳴曲》三部意義深厚的法國音樂作品,完美展現出演奏上過硬的實力與令人心醉的演繹。當天下午,卡普松在國家大劇院音樂廳貴賓室出席媒體見面會,與大家近距離交流他的藝術經歷、與大劇院的情緣及此次中國之行的感受。
強強聯手 浪漫詮釋法式風情
本場演出是卡普松中國巡演的收官之站,從曲目的選擇來看,卡普松精心選擇了三部經典的法國小提琴奏鳴曲代表之作,力求詮釋浪漫法式風情。印象主義最主要的法國代表作曲家,德彪西和拉威爾一生中都只創作過唯一一部小提琴與鋼琴奏鳴曲——《G小調小提琴奏鳴曲》和《G大調第二號小提琴奏鳴曲》。這兩部作品均屬于作曲家的晚期創作,可以說是體現他們成熟創作風格的典范,標志著印象主義小提琴音樂的風格特征。
1916年10月底,德彪西開始斷斷續續地創作《G小調小提琴奏鳴曲》,直至1917年3月才最終完成手稿。可以說該曲耗費了他極大的心血,并且淘汰了一個終樂章。同年5月,雷諾·卡普松的恩師熱拉爾·布萊之父加斯頓·布萊(Gaston Poulet)與德彪西同臺首演了此曲。身為法國人的卡普松演繹法國音樂可謂得心應手,開篇的這曲《小提琴奏鳴曲》情感真摯、哀婉動人。鋼琴和小提琴互相映襯下多變的節奏和速度,更顯音樂中變幻莫測之感。
拉威爾的《第二號小提琴奏鳴曲》擁有斑斕的音樂語言,卡普松與紀堯姆·貝隆的配合默契、強強聯手。小提琴與鋼琴兩個聲部珠聯壁合,頻繁做著大量的織體互換、卡農式模仿。尤其第二樂章充滿布魯斯藍調風格,鋼琴家紀堯姆·貝隆用不協和的音響點綴出詼諧、幽默的效果,在憂郁的音樂色彩中閃現出一份慵懶與詼諧的獨特氣質。
而下半場《A大調小提琴奏鳴曲》兩位演奏家的表現更是游刃有余,卡普松的小提琴與貝隆的鋼琴旋律如影相伴,相互交織,在多彩的色彩與不同情感之間的自由轉換,重新將德國古典復調音樂與法國精神相結合。在觀眾的歡呼聲中,卡普松加演了三首作品:摩登時代主題曲《微笑》、克萊斯勒的《愛之憂傷》及《西西里舞曲》,美妙的琴聲映襯著寧靜浪漫的夜晚,讓人意猶未盡。
當代法國小提琴領軍人物
21世紀小提琴界“閃亮之星”
法國小提琴家雷諾·卡普松14歲時開始在法國巴黎國家高等音樂學院學習,作為獨奏家、音樂會和室內樂音樂家在國際上聲名顯赫。他以沉著、深沉的音色和精湛的演奏技巧而聞名于世。除了小提琴,他還是一位中提琴家。他不僅以獨奏的身份遨游世界,也熱衷室內樂,擁有豐富的樂隊演奏經歷。
1998年,卡普松應指揮大師阿巴多之邀,在無數青年音樂家夢寐以求的古斯塔夫·馬勒青年管弦樂團擔任了三個夏季的樂團首席,并繼續接受皮埃爾·布列茲、小澤征爾、丹尼爾·巴倫博伊姆、弗蘭茲·威爾瑟-莫斯特大師的培養。在大師們的指導下迅速成長,成為既擁有法國學派細膩、精致的演奏風格,也兼具德奧學派精益的演奏技巧的演奏家。
卡普松曾與柏林愛樂樂團、維也納愛樂樂團、倫敦交響樂團、歐洲室內樂團、法國國家交響樂團等諸多世界頂尖樂團合作,與他合作過的指揮家包括捷杰耶夫、畢契科夫、杜達梅爾、海廷克、梵志登和余隆等。此外,愛丁堡、柏林、琉森、薩爾茨堡、韋爾比耶等世界上最負盛名的音樂節與國際活動上都出現過他的身影。
在本次音樂會中與卡普松合作的鋼琴家紀堯姆·貝隆則是埃皮納勒國際鋼琴比賽首獎得主,以及“萊茵的黃金”基金會的獲獎者。他對室內樂有著濃厚的興趣,并精通大量曲目,這也使他成為一位非常受歡迎的音樂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