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
“溫和放量”是股票中的常用術語,指的是成交量的溫和遞增放大。當前,隨著人才基礎性、戰略性支撐作用愈發凸顯,各地對人才需求也愈發迫切。然而人才工作是一項系統工程,“引育留用”各個環節缺一不可,如果只重其一、不能兼顧,難免會讓資源閑置浪費。想要讓人才之力更好地轉化“變現”,不妨嘗試溫和放量,轉變“為引而引”的觀念,知用賢、求其賢、盡其才,讓“千里馬”在競相角逐中更好地釋放支撐高質量發展的“持久動能”。
取才還需把握“火候”。不拒眾流,方為江海。想要兼顧“引用”平衡,聚天下英才而用之,就要破除急功近利心態,多運用系統思維,厘清人才聚集模式,研究人才發展規律,客觀分析承載能力,差異化制定指向更加精準的引才政策,以戰略“投資”推動人才供給側與高質量發展需求側相匹配。要當好“伯樂”放眼“識才”,突出德的標準,建立多元評價、綜合考量的人才引進評價機制,不搞“唯名校”“唯學歷”的硬門檻,看能力、看貢獻更看品行,主動破除求全責備的思想桎梏,既向“高精尖缺”人才遞“橄欖枝”,還要注重技能型、實用型人才的引育培養,推動形成結構更優、科學合理的人才隊伍梯次,從而更好地與現代化建設需要相適應。
用才更需精準“契合”。高樓大廈,不同位置的磚有不同的使命。想要發揮“1+1大于2”的“乘數效應”,就要防止和克服粗放的用人觀念,堅持“用人不率冗”,既區別人才特點“量才授職”,以辯證眼光揚長而避短,探索重大科技任務、重大招商項目“揭榜掛帥”模式,強化重點攻關項目滾動支持,反向“拉動”人才“揭榜”。還要不拘一格搭橋引路,發揮高校、科研院所“培養皿”作用,深化校企合作、校地合作,讓科研能力強、擁有創新成果的青年科技人才深入經濟社會發展實踐。同時,瞄準產業鏈布局搭建吸附人才的優質載體,通過科研項目“賽馬制”領銜、支持組建跨學科跨領域技術創新團隊等方式,讓更多優秀人才在“挑大梁”“當主角”中成長蛻變。
留才亦需優化“生態”。用一賢人則群賢畢至,見賢思齊就會蔚然成風。招引人才不是一錘子買賣,打造人才集聚之地也并非一日之功,想要引得來、用得好、留得住,需要拿出真誠態度,尊重人才的理想追求,在涉及職稱評審、經費資助、績效考評、榮譽獎勵等關鍵問題上,主動放權松綁,打破年齡資歷、論文數量等“條框限制”,激勵更多不問世事、身懷本領的“能人志士”跑起來、動起來。針對人才利益訴求,也需傾注更多感情,既用好懇談交流、常態化聯系服務等政治引領舉措,還要足額兌現薪酬待遇、子女教育、住房安置、醫療保健等政策承諾,多給人才以保障,真正用優質服務不斷增強環境黏性,讓人才安心立業、放手逐夢。(張丞瑋)